0000-00-00
Thermage(鳳凰電波)是單極電波(Monopolar RF)的代表,能將高頻能量深入至皮下約 3.0~4.3mm 甚至更深,穿越表皮與真皮層,作用在真皮與筋膜交界處,誘發膠原蛋白變性、重組與新生,達到輪廓緊實與膚質改善的效果。
✔穿透深度大,能量集中
✔臨床驗證多年,效果穩定
✔適合追求明顯拉提與長效改善的人群
醫學文獻表示 :
臉部和身體皮膚緊緻的微創方法:單極和雙極射頻設備的系統性評價
此篇系統性回顧論文整理了多篇使用單極與雙極電波儀器於臉部與身體緊緻的臨床研究,確認兩者對皮膚鬆弛具有改善效果,且併發症多為輕微暫時性。其中9篇文章評估了單極設備用於臉部治療,5篇文章評估了雙極設備用於臉部治療。 3篇文章評估了單極設備用於各種身體部位治療,6篇文章評估了雙極設備用於各種身體部位治療。
雙極電波(Bipolar RF)能量侷限於兩極間的表淺區域(約 1.5~2.0mm),熱效應集中於真皮層上方,適合亮白、細紋淡化、毛孔收縮等表層改善。疼痛感低、恢復期短,因此多屬「保養級」療程。
✔無法深入筋膜層,輪廓拉提效果有限
✔適合定期保養,不適合追求立即拉提的人
醫學文獻指出 :
單極和雙極射頻治療女性臉部皮膚的療效比較
在這項研究中,針對 150 位女性進行單極與雙極 RF 比較,透過皮膚水分化(corneometry)與表皮水分散失(TEWL)測量,評估治療效果與持續性,結果發現雙極 RF 在 40–59 歲女性族群中,長期改善皮膚屏障與保濕效果較佳。
許多人以為「面板能量越高,效果越好」,但真相是:
1. 不同廠牌、國家的能量單位不同,無法直接比較
2. 即使同一台設備,探頭貼合度、角度、施壓力道、停留時間都影響實際熱效應
3. 「滑打」或「震動打」雖提升舒適感,但能量可能被稀釋
醫學治療從來沒有「完全無副作用又有效」的選項。當拉提效果明顯時,肌膚往往會出現短暫發紅、微腫,甚至針刺感,這是能量深入、膠原蛋白活化的生理反應。如果治療過程完全無感,既不紅也不脹,術後甚至連一點緊實感都沒有,那很可能只是電波按摩,非真正治療。如同童話《睡美人》裡的紡織機針頭——沒有刺入,便不會發生改變。沒有能量進入深層,也就談不上拉提與膠原重組。
|
單極電波
|
雙極電波
|
---|---|---|
穿透深度 | 3.0~4.3mm 以上 | 約 1.5~2.0mm |
適應對象 | 拉提、鬆弛改善 | 表層膚質、亮白保養 |
疼痛程度 | 中至高(需麻醉) | 低(無須麻醉) |
持久度 | 6~12 個月 | 1~2 個月 |
推薦用途 | 拉提療程 | 保養/維持療程 |
醫學文獻指出 :
新型單極射頻緊膚儀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這是一篇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將新型單極 RF 裝置(YOUMAGIC)與標準 Thermage CPT 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新裝置在下臉部緊緻效果與安全性上表現不劣於傳統裝置。
市面上部分新型設備主打「單雙極合併」,號稱能同時做到深層拉提與表層保養。但臨床操作顯示,這類混合系統往往是雙倍價錢+表層微刺激,能量被折衷後,深層效果不及單極,表層效果也不如雙極,並非兩台機器的綜效。
若診所已擁有單極電波,購買混合系統的實用性並不高,反而應根據病患需求,明確區分「拉提」與「保養」,而非盲目追求多合一。
在眾多拉提療程中,單極電波因能量深入真皮與筋膜層,能提供穩定且持久的緊緻效果,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也讓它成為市場公認的標準選擇。雖然施打時比雙極電波稍有不適,但多數診所會搭配麻醉,有效降低疼痛感。對於中高端客群而言,一次治療即可維持長效緊緻,比頻繁保養更省時也更有價值,因此單極電波持續成為台灣拉提療程的主流選擇。
醫師觀點 : 拉提效果真正來自操作經驗與能量掌控,而非設備型號。一台電波機的價值關鍵在於醫師對皮膚解剖的理解、對探頭角度與能量路徑的精準掌握,以及對病人期望與承受度的平衡。我們診所十多年前即導入自動麻醉機搭配單極電波,確保能量足夠輸出,同時降低治療過程的不適,避免療程無效爭議。事實上,即使在麻醉下使用高能量治療,若仍無明顯拉提效果,那才真正證明設備無效;幸運的是,這種情況極少發生,也提醒每位消費者,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比追求最新型號的機器更重要。
醫學文獻指出 :
模擬與臨床驗證 (2024) 在 RF 儀器設計與深度熱效應的技術探討
從模擬到現實:本研究透過電腦模擬、臨床前與臨床驗證,全面評估旋轉式單極與雙極射頻系統的效能。然而,必須強調一個關鍵事實——目前大多數射頻設備並未配備自動皮膚溫度控制,導致難以精準達成可控、深層且安全的熱能累積。因此,療效與安全性高度依賴操作者的動作細節與專業判斷。
台灣正規醫療院所受限於醫療廣告規範,無法誇大療效,而外國對台灣地區的宣傳推銷卻不受嚴格監管,市場上充斥各種話術,容易影響消費者判斷並造成誤導。許多診所為了推銷新機種,不惜貶低舊設備,「這台是最新的」、「以前的都沒效」這類話術頻繁出現在行銷素材中,但事實上,療效取決於醫師操作、能量設定與膚質狀態,而非設備新舊。設備更新不代表功能升級,往往只是市場包裝。更遺憾的是,台灣現行法規對正規醫療院所行銷限制多,卻對海外誇大廣告與代購式療程束手無策,使真正用心、專業的團隊難以自由發聲,也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療程時,要懂得看醫師經驗與操作,而非單純被廣告話術左右。
✔你需要的是「明顯改變」還是「定期保養」?
✔醫師是否能清楚解釋機制與預期效果?
✔診所是否誠實說明療效限制與恢復期?
唯有理解差異,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 免責聲明 》
◆ 任何手術或療程皆有其風險,本文僅供參考,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實際狀況仍須由醫師當面進行評估診斷。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衛教與醫療資訊推廣,我們有義務讓您充分了解到,這些資訊並不具有可以取代醫師、護理師或其他專業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或治療建議之效益。
◆ 經本診所取得授權公開之肖像、圖文及影音等,經查證非經由本診所書面同意下,如有第三方將其任意轉載、修改使用,此侵權行所造成之所有損害,本診所不負任何賠償責任,並視情況將依法通知並提出告訴。
◆ 本網站力求網站內容之準確性及完整性,若內容有疏漏,本網站並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網站內容將會隨時更新,而不作另行通知。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